香港特首李家超发布的第四份施政报告,以深化改革为主线,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绘制清晰路线图。
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于9月17日上午11时在立法会发表了其任内第四份《2025施政报告》。
这份以“深化改革、心系民生、发挥优势、同创未来”为主题的报告,紧紧围绕经济和民生两大主轴,提出了一系列短、中、长期政策举措。

报告主题与整体方向
2025年施政报告是香港迈向由治及兴关键节点的一份重要文件。李家超指出,这份报告既是香港全力“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进程表,也是香港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
报告回顾了本届特区政府三年来的施政成效,包括公屋综合轮候时间缩短整整一年、家庭收入中位数增长11%,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整体竞争力均升至世界第三、人才竞争力升至世界第四等。

人才引进成果与政策延续
在人才引进方面,香港取得了显著成效。自推出一系列新的人才引进政策以来,已有超过23万人才来港工作和发展。
其中,“高才通”计划的申请续签率达55%,这些获批续签的高素质人才在港主要从事创科、金融等行业。
按每月收入计算,95%的高才通人才收入高于香港收入中位数2万多元,50%更是高出近一倍,显示市场需求大,市场愿意支付较高工资招揽这些人才。
该计划每年为香港带来约340亿元经济贡献,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约1.2%。
来港人才大部分很年轻,七成在40岁以下,有助缓解人口高龄化的挑战。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会继续推行人才政策,确保香港人才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北部都会区:发展新引擎
北部都会区是本次施政报告的重点之一。李家超表示,北部都会区与深圳接壤,面积和未来人口约占香港三分之一,是香港的新战略发展区域,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
报告宣布成立“北部都会区发展委员会”,由行政长官亲自担任主席,提升决策层次,加速该区的发展和项目落地。
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发展及运营模式设计组(由财政司司长领导)、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由政务司司长领导)以及规划及发展工作组(由财政司副司长领导)。
特区政府还将订立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专属法例,简化法定程序,加快工程审批和土地征收赔偿流程,采纳各地优秀建筑方法以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

金融创新与市场多元化
在金融领域,施政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香港将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推动香港机场管理局及金融机构在港拓展黄金仓储,以三年超越2000吨为目标,建造区域黄金储备枢纽。
香港还将建立黄金中央清算系统,为国际标准黄金交易提供高效可信的清算服务,并邀请上海黄金交易所参与,为未来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做好准备。
报告还提出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


中小企业支援措施
香港有近36万家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特区政府推出了11项措施支援中小企业在港发展。
其中包括向“BUD专项基金”注资14.3亿元,扩大资助地域范围,覆盖多八个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经济体。特区政府也会加强宣传和协助企业透过“申请易”计划参与展览会和出口推广活动。
设立“经贸一站通”平台,联合经贸办、投资推广署及贸发局的海外办事处组成功能平台,主动组织本地中小企、初创企业进行更多海外商务考察寻找商机。

民生改善:从住房到养老
民生改善是施政的最终目标。在住房领域,特区政府持续增加公营房屋供应,2026~2027年度起的五年期间,总体公营房屋建屋量(包括简约公屋)将达18.9万个单位,较李家超上任时增加约80%。
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已从三年前的6.1年缩短至5.1年,正进一步迈向2026~2027年度下降至4.5年的目标。
在长者服务方面,“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总数增至1.6万张,“长者院舍照顾服务券”增至7000张,新增3个长者邻舍中心。
特区政府还将推出试验计划,赴粤养老的综援受助长者入住指定在粤安老院,每月可获5000港元资助,名额1000个。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施政报告高度重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区政府将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主动协助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平台“出海”。
香港将与大湾区内交易所合作开拓大宗商品交易及碳交易等新业务,发展大豆离岸现货市场、与大湾区试点碳市场研究试验跨境交易结算。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香港将与广东省政府商讨“港艇北上”和“北艇南下”便利措施,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系统建设。

结语
随着北部都会区从规划走向实践,金融创新举措陆续落地,香港不仅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在创科领域开辟新天地。
李家超说:“只要团结一致,改革创新,自强不息,香港必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