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学历造假的风暴正席卷香港
无数人因一纸假文凭跌入法律深渊。

2025年9月,香港沙田法院对一名30岁内地男子车余一发出拘捕令,并没收其30万港元担保金——这一切只因他使用伪造的澳洲蒙纳士大学商学士学位申请香港“高才通”计划。
与此同时,另一名32岁内地女子李菲也因虚报相同学历被控告,保释金上调至25万港元。这两起相似案例揭露了背后可能存在有组织、有预谋的群体造假行为。



01案件揭秘:高才通造假案频发,香港司法重拳出击
香港高校和入境事务处近年来严查学历造假行为。2024年,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发现30多名学生提交假学历文件,预计最终可能涉及80至100名学生。
香港中文大学也在翻查近五年所有非本地生申请个案时,发现多宗疑似虚假学历案例。截至2024年12月,香港警方已逮捕25名涉嫌使用假学历报读高校的人士。
2025年7月,香港入境事务处宣布瓦解一个跨境犯罪集团,他们专门以虚假文书协助内地居民骗取高才通入境许可。该集团已运作约一年半,安排了至少22宗申请,涉案金额高达5500万港元。

入境处公布侦破一起涉嫌虚假文书骗取签证的案件。图为检获证物。

02 深度剖析:黑中介操作链条与暴利模式
犯罪集团的操作模式日趋产业化。他们长期活跃于内地社交平台,精准搜寻有意获取香港身份的用户,向其推销“无需长居香港,即可获得永久居民身份”的服务。
这项“一条龙”服务明码标价:前期支付100-150万港元,即可获得伪造的海外学历、学生签证、出入境印章及工作证明全套文件。
当申请人凭虚假材料获批“高才通”签证后,集团会再收取60-100万港元费用,提供陪同入境、代办身份证、安排租房,甚至炮制虚假雇佣关系与薪资记录等后续服务。

入境处公布侦破一起涉嫌虚假文书骗取签证的案件。图为检获大量证物。

03 严峻后果:不仅入狱还遭全球通缉
使用虚假文书在香港最高可判处14年监禁,向入境处职员作出虚假陈述最高可罚款15万港元及入狱14年。
2025年3月,一名30岁内地男子鲍某因谎报拥有美国纽约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并被他人代面試,被香港沙田法院判处监禁三个月。
更令人唏嘘的是前环球小姐冠军李思萱,她花费38万元购买伪造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位证书申请入读港大,最终被判处240天监禁,大好前程毁于一旦。


04 政策升级:香港全面强化学历验证机制
面对造假现象,香港特区政府已于2024年中引入高才通第三方验证机制。目前每一宗高才通申请都要做第三方验证,续签时未做验证的亦须补做。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强调,特区政府将会严格把关所有人才计划申请,并依法向涉案不法分子追究刑事责任。
2024年8月,香港进一步要求高才通B、C类申请人必须提供由第三方认证机构或颁授院校发出的学历认证文件,并向入境处提供可以在网上平台验证的所需资料。

05两地差异:法律缝隙与犯罪诱因
香港与内地对文书欺诈的量刑差异,成为跨境犯罪的可乘之机。在香港,使用虚假文书最高可判处14年监禁,洗黑钱罪同样面临最高14年监禁及500万港元罚款。
而在内地,伪造非国家文件的刑期上限仅三年,法院针对诈骗香港专才资格的案例中,甚至出现过仅判处罚款的轻判。
这种“风险-收益”的显著失衡,成为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的诱因。部分申请人可能误信“保录取”宣传,不了解香港对虚假陈述的严厉惩处。

06 深远影响:人才战略遭遇信任危机
案件发生在香港人才政策的关键时刻。劳工及福利局数据显示,过去13个月,“高才通”申请获批率高达81.4%,较计划实施初期上升近两个百分点。
当假人才凭借伪造文件获取居留权,而真人才却因名额限制被拒之门外,政策公平性将遭受严峻挑战。
香港的人口结构现实也加剧了这一矛盾。2018年香港已到达劳动力高峰,产业升级与动能维持必须依靠外部人才输入。
若人才政策沦为金钱交易的欺诈通道,不仅挤占真正的精英发展空间,更将削弱香港作为国际人才枢纽的公信力。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
结语:
香港入境事务处其实在2025年7月23日已成功瓦解一个长期以虚假文书协助内地居民骗取高才通入境许可的跨境犯罪集团,拘捕18名涉案人士。
该团伙至少安排了22宗申请,涉案金额高达5500万港元。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明确表示,2024年年中已改良申请机制,每宗高才通申请均需提交由第三方认证机构或颁布学历的院校认证文件。
任何虚假陈述或伪造文件一经发现,不仅申请会被拒绝,申请人更会被列入黑名单,未来再申请签证或入境都将极为困难。
